
“部队先锋星”数字创新基地、新疆兵团军事先锋博物馆、新疆先锋历史博物馆就像精神灯塔。每件文物、历史文献,都静静地讲述着军团战士爱国爱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永恒故事。
新疆边疆历史博物馆(央广记者郭从跃供图)
从“军地开垦第一阶段”的荆棘之路,到把戈壁沙漠变成绿洲的奇迹,“团队精神”在开垦和边防的过程中得到了刻苦锻炼和升华。这独特的精神财富是军团士兵血液中的红色基因,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军团士兵勇敢前行的力量源泉。
“我是一名第三代军官,大学毕业后,我有幸在博物馆担任翻译,工作了10多年,主要负责对国内外游客的日常讲解。”新疆兵团先锋博物馆公关教育部翻译蒋林山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每年讲解故事的经历都不一样,一开始不太习惯,但现在能感受到兴奋。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中心,也是石河子的窗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登记。通过更有情感的讲解,让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传承与传承。”这就是“团队精神”。游客参观先军博物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郭从跃供图)
继承和传承“团队精神”不仅仅是缅怀过去。核心是吸纳精神力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军工先锋星”数字创新基地解说员赵
参观者在“军先锋星”数字创新基地沉浸在身体改变体验中(中央电视台记者网 郭从跃 供图)
“我们是石河子人,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组织参观了新疆兵团少先队博物馆,当时我们都在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现在,这里也是大家最推荐去石河子旅游的地方。我会带疆外的朋友来新疆,朋友们参观兵团少先队博物馆,看看我们过去的故事,更真实地了解这座年轻的城市。”中号河石河子市居民孙某与大学同学一起参观先锋队博物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像解说员一样向朋友们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
新疆兵团军事发展博物馆(央广记者郭从跃供图)
在新的行程中,兵团将重点发展新的生产能力,促进工业先进性和技术创新。兵团儿女将“爱国”情怀与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融为一体,将“无私奉献”的品质与“勤奋”的坚韧和作风融为一体,攻克科技“停滞”。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体现出勇于培育新兴产业、开拓创新的“先锋企业家”精神,新时代红色基因再次闪耀,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不竭动力。y 军团的发展。
记者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新疆对外送电量达到10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其中新增送电占比超过30%,达到3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1%。
“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经常会感受到‘未来冲击’,对高耸的摩天大楼、高铁、巨型桥梁、无处不在的电动汽车、超级应用程序和三合一智能手机感到惊讶。”
在中意建交55周年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意大利Netway传媒集团联合制作的八集纪录片《发现中国》将于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11月2日在意大利播出。该节目在阿尔玛电视台、马可波罗旅游电视台等多个国家频道以及Netwagon媒体集团旗下数百家地方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覆盖欧洲约6000万观众。精彩的照片和坦诚的叙述,再次在亚平宁半岛掀起一股“中国发现”热潮。
今年春天,53岁的山东省蒙阴县李仁庄村党支部书记龚茂国做了一件他“想都没想过”的事。网上录制了一段短视频。视频内容大部分是孔茂国在桃园跳舞、展示桃子种植、模仿网络流行表情包等。由于他的接地气形象与“村支书”身份的反差,他的账号“蒙阴桃村党席”短短几个月就获得了31万粉丝,开启了卖桃的新方式。 (齐鲁晚报/齐鲁一点新闻 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降低声誉的原因是为了让村民赚更多的钱。对于拍摄这段视频的最初冲动,孔茂国坦言,他是受到了其他地区村干部的启发。 “当我看到很多秘书汤姆在网上看到他们家乡的产品图片时,我很兴奋,但我一直以为我是“年纪大了,不能放弃。”犹豫了一个多月,在村民的一些鼓励下,他终于拿起手机,在村委会面前录制了自己的第一个短视频。“一开始,他很害羞,跳舞也不是特别擅长。 “我手脚笨拙,所以视频发布的那天晚上我睡不着觉。”孔某国笑着回忆道。但令他意外的是,评论区全是好评和更新通知,这给了他继续拍摄的勇气。宫茂国先生之所以坚持,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网络销售的具体好处。过去,律连庄村的桃子大部分是由外地商人购买的。价格低,付款慢,农民损失了桃子钱,非常苦恼。通过短视频、直播,桃子不仅销量多了,而且价格也水涨船高。孔默国说:“3块多的桃子去年5元的桃子今年卖5元,5元的桃子今年卖10元。”今年,一亩地收入平均可增加2000元。从个人到群体,新农民返乡人数不断增加。在孔茂国看来,区域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线上销售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他说,超过800万今年蒙阴县的桃子网上订购量比去年增加了40%以上,李仁庄村的桃子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比例达到了40%以上。不仅如此,电商还推动了包装、分拣、物流等方面的协作,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目前,里仁庄村已有十几户开始尝试电商。和一些年轻人g人纷纷返乡创业。 “村里有产业,有发展,人民群众才能持续,才有活力。”今年8月,孔茂国被任命为山东齐鲁农超品牌推荐经理。新的身份赋予了他新的责任和使命。未来,他们希望不仅卖桃子,还希望将红薯、小米、花生油等其他特产推广到全国各地。 “我们不仅卖产品,我们还推广蒙印品牌。”贡莫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所有种桃树的村民都拥有“幸福的笑容”。短视频的另一端,万千网友通过她的镜头认识了孟颖,记住了这里的桃香。热门新闻 齐鲁一点 郭晨浩 实习记者 杨涛
10月26日是山东省第31个医护人员节。青岛水务固废公司环卫工人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贡献”的实际行动,为自己的“城市理发师”称号写下了生动的注脚。他们磨练了整体就业经历,坚守了初心,用日常的努力证明了环卫行业不仅是技术能力和责任,更是值得奉献一生的负担。吴海波,运输生活垃圾的卡车司机。对他来说,生活垃圾运输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责任的象征。为了更可靠地完成这项工作,请在每天早上出发前对车辆进行彻底检查,检查是否损坏的油箱密封件、液压系统以及轮胎之间的碎片。密切关注该过程的每一步。“只有车辆安全,城市的交通和卫生条件才能得到保障。”他经常说。旅游旺季期间,环湾路交通拥堵,原本90分钟的往返时间需要一个多小时。吴海波驾驶着一辆重约20吨的运输卡车在环湾路行驶。时刻注意路面的起伏,以免泥土从坑洼处漏出。每次卸货后,他都会确保在返回前清除舱口上的所有碎片。他说:“清理工作将需要更多时间,以避免‘泄漏’并避免对城市环境造成干扰。”王博吉,垃圾填埋场的粉煤灰处理工人。凌晨5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觉时,55岁的王伯吉已经在小前西垃圾填埋场的粉煤灰处理厂忙碌工作。距离我20岁进入卫生行业已经30多年了,他是城市生态变化的顽强见证者。当家庭垃圾去来到垃圾填埋场的时候,王博吉是垃圾填埋场的一名挖掘机司机。你的日常工作是驾驶挖掘机压实并掩埋成堆的垃圾,打造一个美丽的无污染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零填埋”政策出台后,王伯基先生将目光转向了粉煤灰填埋。面对新的工作,他迅速适应,学习了规范的粉煤灰处理流程,带领同事制定了科学的回收工作方案,打造了“专职指挥、专职勘察、集体班子”,确保吨袋粉煤灰错位不大于5厘米。我们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流程。调任以来,王伯基已带领团队标准化处理粉煤灰24万吨。在他看来,“保护生态利益是一件大事,是德行和慈善的大事”。卢宝鹏先生,垃圾浓缩处理组组长。他领导了多项技术变革,包括替代外部碳水化合物的测试焚烧渗滤液来源研究及生化池除气方法优化参与并完成“蒸发系统预处理与分离技术研究”、“浓缩液完全定量去除研究”等六项科技创新项目,并成功实施沼气发电项目,每年节省电费100万元以上。为解决垃圾填埋沼气的环境危害,实现其经济价值最大化,陆宝鹏带领团队实施沼气发电技术改造项目。陆宝鹏在施工现场,与工人们并肩作战,在高温的恶劣环境下奋战。白天,他奔波于工地和各施工单位之间,协调解决现场问题。晚上,我沉浸在丰富的信息中学习知识和技术。与沼气发电有关。正是这种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该项目每年可生产沼气710万立方米,发电1406万千瓦时。徐强,设备维护组组长。作为负责42台大型设备维护的“大管家”,徐强从事机电维护数十年,巧妙守护城市垃圾运输“生命线”,顽强诠释医护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在严寒中,他组织人员对设备、管道进行排水,并包扎裸露的管道,防止管道冻裂。他们冒着酷暑,不顾恶臭清理污水管道,一天换三顿衣服。每当需要干活的时候,他就背上工具包,二话不说就开始干活,不管是爬山还是爬山超过 10 米检查灯具,下降到地下 5 米修理雨水井,或检查屋顶半米宽通道中的配电设备。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反复攻克技术难关,降低成本,更换了阀芯更换总成,将驱动轮改为分体式,更换了轴承,四年内实现了“零”故障。我们在所有的维护工作中灌输“不怕痛、不怕脏”的卫生精神。宋菲菲,垃圾处理技术关键人物。作为2023年即将毕业的新时代环卫工人,她通过勤奋学习和创新实践,迅速从新人晋升为团队技术骨干。参与制定青岛市卫生行业首个国家团体标准《干式厌氧食品运行维护技术规定》针对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硫化氢引起的生产、运营和环境安全问题,指导实现了专题研究。经过上百次实验,将硫化氢浓度从3500ppm降低到500ppm以下,为企业节省成本50万多元。在餐厨垃圾沼渣资源化利用方面,我们通过盆栽植物反复实验、论证我们将继续用科技创新推动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用努力和责任为新时代的环境健康青年谱写精彩的篇章。吴海波、王伯基、陆宝鹏、徐强、宋菲菲等众多医护人员。在这个他们所属的节日里,他们始终要求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努力为节日增添色彩,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对这座城市的忠诚和奉献。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央视新闻:10月29日是Soku节。重九节前夕,四川省启动“养老消费季”。中国铁路成都局“熊猫专列”针对老年游客定制了多种主题的秋季观赏线路。其中,广州、云南航线深受老年旅客欢迎。